首先要明确的是LinkedIn不止是一个招聘产品,它的核心价值在职业社交。
LinkedIn在中国的已有优势是,由于语言过滤的原因,恰好留存了一批相对高质量的国内用户。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、视野较宽、所在行业可能也相对收入较高。已有的用户基础是不错的,进入中国后也能够带动吸引更多的用户注册使用,但它依然面临老生常谈的「职业社交在中国是否真的能做起来」的问题。
恰好做过一些职业社交方面的调研,发现尤其对于有3~5年及更久工作经验的人,偏好与有一定资历的同行进行线下的圈内私密社交,他们有已长久形成的、自己习惯的渠道。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:
这部分人群不需要依靠线上职业社交平台来拓展人脉;
在职业社交平台上,他们倾向于不愿意理或没有时间和精力理比自己资历浅的同行(应届生或工作经验短的),因此在社交平台上可能感到被「骚扰」;同样的,后者也会苦于得不到想要的互动。
这是长期形成的社会形态问题,职业社交在中国屡屡碰壁,我不认为LinkedIn短期内可以通过自己的产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。
同时,我想国内的职业社交网站或许可以考虑以下问题:
定位。倘若「工作资历较深的人群多倾向于线下私密社交」的论断成立,那么或许可以考虑一下定位于为已有1~2年或以上工作经验、但又尚未过于资深的人群服务。
内容。不管LinkedIn会否进入中国抢占市场份额,内容的产生都是需要被重视的。没有内容的纯招聘太单薄,用户黏性太弱。即使在LinkedIn上,若不是换职找工作需要,多数人平时使用它的动机也仅限于看看联系人最近有没有换工作,看看关注的企业最近有何动向等,而这些行为需要登录的频率很小。因此LinkedIn收购了SlideShare和Pulse,建立LinkedIn Group等,也是想从内容着手,通过职场内容、新闻、动态等精准信息推送和形成专业问题讨论平台,来提升用户黏性。这,也是为何人人都说「最有可能成为中国LinkedIn的是知乎」的原因了。
金城在线专注网站、软件、APP、微信公众平台、小程序、抖音、头条等开发推广,如果您有这方面的需求或者不同的观点,欢迎联系交流。